目前分類:三義雕刻師傅 (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唐朝時期】 中國人就活躍於沿海航運和對外貿易,中國大帆船開始行走海上之後最遠曾航至波斯灣、紅海、非洲東岸,早在荷蘭人東來殖民台灣之前,中國福建閩粵人口就已大量移民至「東南半島」、「馬來半島」、「印度尼西亞群島」、菲律賓群島」早已是中國人的天下了。
  
「 中國大陸」海岸線相當曲折,在各沿岸地區亦形成許多自然港口,這些港口成為當時民眾從事海洋活動者必經之處,船隻ㄧ旦出海即難以掌握。為了確保海運能夠納入帝國管轄,各港口間運作成了國家主要政策,當時的閩臺港口對渡的航運機制,牽涉到國防問題,因此國家不得不介入。海洋交通主要靠各港口調配,透過各港口的調節,形成了無形的路徑,雖然清政府無法完全掌控船隻在海上的活動,但船隻終就是要靠岸的。因此除了航線要規劃外,港口管理也忽視不得。福建地區閩省的海洋北邊是「浙江」,南邊是粵省的「廣東」,曲折的島嶼地形,交錯的港口,多又雜,所以在中國官員們的眼裡浩瀚的海洋潛藏著危機,對福建政府來說是很大的考驗、也是艱難的功課。港口不像陸地單純好規範,港口是海洋的起始點,港口控管得當,無邊無際的海洋資源便能帶來財富,反之也將帶來禍害。 心存僥倖的投機分子是最尖鑽、嗅覺最敏銳,只要有跡可循便趁勢橫行,挑戰官員極限。

  國家成立海關無非就是要保護該國的經濟利益與國防安全,中國海關的建立大概就在「鴨片戰爭」之後,在外力入侵下所形成的結果。但以歷史發展的脈絡來看,雖然中國早期並無海關的名詞,然而類似於現代海關職權的機構,早在中古時期便已出現,依據連新豪的研究指出,唐代開始中國便有了海關的組織。「唐代的市舶制度為中國海關制度的濫觴」。,夢枕貘著的沙門空海入唐也有記載:﹝唐代延曆22年803﹞,『日本空海以30歲之齡隨遣唐留學僧赴中國,當時大唐盛世正值四川樂山71公尺高大佛開鑿完成,全世界最大的雕刻大佛,總共花了90年的時間創作、「長安是全球最大城市,約有一百萬人口,其中有十萬人是外國人」、「在長安,有專為各種宗教信仰的人所興建的各式各樣的寺院,各種信仰也都受到官方的保護」、「密教隨空海東傳」,空海也創造了「日本文字平假名」。在此同時白居易寫的(敘述唐玄宗和楊貴妃之間的淒美戀情)長恨歌也在日本的平安時代流傳起來,成為日本人所愛、所熟悉的詩歌」。

  所以可以說日本現在所融入的生活文化,有許多是源自於當時所傳入,且更在之後加以活化、精緻化。要說日本在唐朝時期派了各行各業的人才,以藤原葛野麻呂為遣唐大使的遣唐使船前往大唐取經,可是一波三折,當時自難波出發,途中遭暴風雨返回,隔年五月十二日再從難波出發。第三艘遣唐使船遭暴風雨,沉沒。第四艘遣唐使船行蹤不明。八月十日,遣唐使船漂流至福州長溪縣赤岸陣,但福州官員們並不相信是遣唐使,時值所管轄官員交替時期,直至閻濟美赴任,一行人已在岸邊整整待命了約五十天的時間。在那個時代的船隻出了海,是不堪大海風雨的考驗,在海上也只能自求多福。「弘法大師空海,現正供奉於台北行天宮,日治時期隨日本殖民政府來台弘法熱愛台灣這片土地,圓寂後被信眾虔誠供奉著,香火鼎盛。」

      唐代海關的組織與職權和鴉片戰爭後所建立的海關有所不同。隨著時代變遷,中國長期內憂外患,海關很難單純僅僅貿易功能,尤其西洋人在台灣海峽活動日益頻繁。【十五世紀以來】 歐洲受文藝復興運動影響。重商主義、人文主義抬頭「人們開始關注自己在週遭世界中的地位」。 十五世紀末十六世紀初歐洲經濟逐漸蕭條、大西洋貿易衰退,新航線發現、新航海科技造就了太平洋國際貿易紀元時期到來 。歐洲海上貿易強國發現拓展殖民地、海上航運,國際貿易是開闢財源的新來源。雖說是全球貿易誕生,但主軸不在歐美卻在【中國】。明朝朱元璋實施海禁,西洋人勢在必得,於是便開始展開了各種商業、貿易追逐、侵略,軟的、硬的,明的、暗的,一步步、一次次的絕不死心,讓中國不得安寧。如果政府有更好的對策、更大的魄力,也不至於演變至亡朝之痛。

     【十六世紀】日本發現銀礦。中國因人口增加、經濟活絡,需要大量流通貨幣,流通貨幣銀兩是白銀所鑄,中國不產白銀,白銀需要進口,全球好的白都流入中國市場尤其是日本白銀。而日本市場對絲織品需求高,中國生絲品質好且是重要生產地。台灣鹿皮製造盔甲等高級皮革,受到日本的重視。東南亞許多資源也為中國、日本及歐洲人士所愛。「中國人早在唐朝就到東南亞拓墾、經商貿易,所生產的作物與開發的礦藏等也多受到國際人士的認同。中國人隨著經濟繁榮人口不斷增加,這些海外拓墾的成果,也就順理成章的回銷本國」。

    【地球資源就像礦藏有富集的特性】人類生活上有種種需求,「生產過剩與資源欠缺」的問題,需要扭轉乾坤的貿易作業來調節。每個地方都有他的特產,資源分佈不均衡,如日本的豐富礦藏所提煉出的白銀、銅礦。中國豐富的生絲產品及台灣移民生活日用品與拓墾耕作用具、台灣「鹿皮」及移民拓墾豐碩成果的稻米、樟木、藍染等獨有珍貴原料,一時用不了這麼多,「不足的」、「欠缺的」,或者說別的地區更需要它,經貿交易方式「脫手後可以換取更多、更需要的東西」。商業貿易是創造更高價值,滿足更多人的需要,也解決掉更多地方供需不足的問題。而「商人」、「生意人」頭腦最靈活、也最貼心,他總是在您最需要的時候出現,為您細細打點、為您設想周到,滿足您的需要。雖說從中牟利,應該說賺的都是本事錢,何況那也是生存的一種方式,終究是想服務更多的客戶、想為客戶服務更多不是嗎?

    【 西元1602】荷蘭創立了聯合東印度貿易公司,以商業經營為主體,為了控制並保護其在亞州的貿易利益,他們有計畫,組織了強而有力的商船艦隊陣容、足夠殖民的最新軍事裝備支持著「艦長擁有生殺大權,包括建立貿易殖民地、商定國與國貿易條約、建造要塞、鑄造錢幣」。目的要取代葡萄牙、西班牙獨佔台灣經濟,操控中國「生絲」←→日本「白銀」←→台灣「鹿皮」←→東南亞「檀香木、沉香木、香料等等」←→歐洲「文明產物」......等等特權,以便從中謀取暴利,成為東亞、東南亞的海上霸權。

  ﹝明、清﹞皆曾實施「海禁」及「遷界」政策,致使海關的任務產生質變,或被廢止。由此可見鴉片戰爭以前的中國海關功能,是統治者為了鞏固政權和社會安定的措施。在清領﹝康熙23年1684﹞之前,實施海禁遷界政策時,沿海地區海洋活動受限,致使當時並無海關,清廷(施琅)消滅鄭氏勢力之後,對於海洋政策有所開放。清廷領臺起一直到乾隆年間,大致摸索出也建立了海關制度。當時海關,分別有「山海」、「天津」、「江南」、「浙江」、「福建」、「廣東」等六個海關。
《資料來自三義圖書館借書 臺灣文獻季刊第五十七卷第四期國史館、台灣文獻館編印、沙門空海入唐 夢枕貘著 遠流出版社》

inhuac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林進川出生在宜蘭壯圍海邊龜山島對面,住家後面一百公尺就是太平洋,家裡討海、種田、植園、養豬、養雞鴨,每天總有做不完的工作,冬天晚上鰻魚苗出產季節,還得忍受寒風刺骨的到海邊幫忙,感覺每天都睡不飽,回家根本沒時間讀書。「但最開心最有成就的是在那個年代,曾經一個晚上和弟弟〈現在在台北捷運局測量組服務〉倆幫家裡賺了二十萬之多」。媽媽生了十五個兄弟姊妹〈大姐、二姐雙胞胎、大哥、二哥也是雙胞胎〉,雖說日子不難過,但就是很多工作要做。從小鍾愛美術,學校壁報也都出自他的手,不管多忙,總抽得出時間來完成,常到海邊沙灘上作畫,回家沒時間讀書,所以上課時間總是認真聽老師講課,為領獎學金選擇讀放牛班,領導能力好在學校一直當班長,﹝民國81年1992﹞媽媽去世時還翻出一堆的獎狀「最好的是議長獎」,當時二哥還調侃一張出價一千塊。

   ﹝民國67年1978﹞繼承父親遺願,結束了桃園紡織工廠保全工作,從桃園龜山隻身騎腳踏車來到三義已是夕陽西下傍晚時分,三義客家莊老闆徐明方〈經桃園龜山工廠住三義同事介紹而來拜師學藝〉、師父利乾光是標準的客家子弟,他不會說國語、不會說台語,唯一會說的語言是我所不懂的客家語,白天難溝通、晚上和老闆媽媽同擠一張床更克難,沒有能夠排遣寂寞與思鄉之苦的方式,想看書不敢點燈、想聽音樂不敢開機,內心飽受煎熬。深知只有用心感受、揣摩身邊的人、事、物,才能早日學會艱深的客家語言。「然而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也因為成長在這般艱難環境成就了我對客家語言的熟悉、對客家文化的了解,每每見別人訝意眼神時就覺得一切都值得。

       林進川遠從宜蘭來到三義一心只想學好手藝,當時正值外銷日本、歐美旺季且台灣林木資源豐富,木料便宜、工資低廉、工人工作的意願濃厚有敬業心,農業社會小學畢業沒什麼出路,「家長」都灌輸、鼓勵一技在身的觀念,所以小朋友也都很認份的往一技之長去發展,成就一件事「觀念」、「環境」很重要,是勉強不來的。農業社會,家庭子女多,爸媽擔子重,家中大哥、大姐責任大,得幫父母分憂解勞,一向大的帶小的就是慣性,到工廠去之後仍然是一樣的,老闆有資金有腦袋,但不一定有高超的技術,最資深的通常就是師父,做久手藝又差的早已換跑道,資深師兄帶著師弟一樣一樣的教到會為止。慧根好的、有興趣的一教就會,慧根差的、沒興趣要教很多次、更糟糕的是教過就忘教過就忘,可能就會中途而廢,改走自己適合走的路。

        「吃老闆、住老闆娘」的還要兼作打雜工作,一般三年才出師,「吃自己、住自己的」二年就可以出師。三義社會結構異於其他地方,市場是開放的。

         工作不穩定「老闆」、「工頭」、「師父」自己都可能接訂單。

        「有的訂單長有的訂單短」按件計酬,「有的代工、有的自己買木料雕刻後成品賣出」。

        「更有的人不會雕刻也沒接訂單就單純買木料請師父雕刻後擺著等客人或店家上門批發」。

        「還有的是木材商邊賣木頭邊拿自己木料請師父雕刻成品後再賣出的」。

        「製材所邊賣木料、邊代工製材也買機器兼打模型之後而賣出的多元化經營」。

         「有的刻好還沒載回家在師傅處就有人看上了而賣出的」。

          「在加工廠加工磨砂紙、噴漆期間被看上賣出的也不少」。總之東西好客人碰上了就下手,東西不好就較難脫手。

            由於訂單不穩定,師傅們工作場所常變動,換來換去,哪裡有工作哪裡去。一方面是訂單問題,再方面也因師父所學很有限,如果你想多學一點就必須多拜幾個師傅,才能多學幾樣不同的技藝。﹝1960年代﹞景氣好訂單長,光果盆、段桌一樣東西一做就幾年,當時師傅學的不多、客戶容易滿足不會要求太多,也不懂得要求。漸漸的唯恐市場飽和而開始不斷的摸索改變。唯一讓客人能夠繼續購買、繼續收藏的最好方式就是師傅不斷的創新、嘗試雕各種造型來吸引,所以師父學得越多愈覺得不夠的道理「師傅成長,客人也成長」,【客人之所以買過雕刻藝品之後素質會提升是因為,它開始懂得欣賞、懂得問問題、懂得去關心、懂得去接觸,所以成長了。】看看家裡有擺藝術品的孩子,從小對媒體報導多多少少會去留意,這一留意你就進入了這個領域了,這就是購買藝品最大的好處與最划算的地方,錢是不會白花的。
 

媽媽請您多保重 宜蘭壯圍海邊 早期火燄山 初生之犢! 阿川學手藝 當兵在醫護室的阿川  

inhuac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