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神木(紅檜木)

曾國章提供

太平山伏地索道

2005年7月號大地地理雜誌

太平山運材台車 丹大林道運材卡車 太平山林業影像      

羅東

羅東蘭地文史工作室莊文生負責人說:沒有台灣紅檜就沒有羅東。

羅東的海拔15公尺的平原小鎮:檜木,生長在海拔1500--2500公尺的巨大長壽木本植物。

日據時期:日人發現太平山區豐富的森林資源後,鎖定蘊藏豐富的檜木林,積極進行開發。開採初期,原木直接放入蘭陽溪,利用水利運到下游的員山,當時的營業單位--出張所,就設在宜蘭。水利運送雖然成本低廉、操作簡便,但目才會因碰撞受損:若遇颱風來襲時有可能因此河道被阻塞釀成災及被沖到海裡的損失:在加上蘭陽溪中油計畫興建攔水壩引水發電,木材再也無法順利流到員山。種種原因的考量下,便開發發鐵路取代水路運輸。

當時的羅東街長陳純精,向總督府極力爭取,希望將鐵路運輸終點及出張所從宜蘭改設至羅東,並尋求地方上的支持。一九二四年一月,森林鐵道正式通車,出張所與終點站如願的改在羅東,從此改變了小鎮的命運與風貌

山上樟木作業實況山上樟木作業實況

木業蓬勃的繁華歲月

森林鐵路未開通前,羅東以農業生產為主,當一列列載滿台灣紅檜的火車從太頻山駛入後,周邊工商產業也隨之而起而旺,不到幾年,羅東便成為當時台灣最繁榮的城鎮了。林業全盛時期,出張所員工曾六百人增加到一千人,木材商行由三十多家暴增為二百五十多家,每月製材量一萬立方公尺。''那個時期,火車站以東,放眼望去舉目所及都是貯木池與木材工廠。就連火車站也是用檜木所蓋,搭乘火車的客人只要聞到檜木香迎面撲來,就知道''羅東''到了。暢旺的木業,也吸引了大批的外地木材商蜂擁前來淘金,其中來自嘉義一帶的就占半數以上,為了能平安順利的在此安居,他們將故鄉的神衹媽祖分靈到羅東「早期唐山過台灣開墾所承襲下來的風俗習慣」蓋了一座聖安宮。有趣的是如果向羅東人打聽聖安宮,大概知道的人不多,如果問嘉義仔廟,他們就會恍然大悟。聖女宮前主任委員現在是永久的榮譽主任委員蔡拖說''其實我們大部分是從雲林來的''。原來這批雲林籍的木材商,最早是在阿里山林場全盛時期前往嘉義:阿里山退場後,太平山林場的開發正勝,才又大批轉進羅東,在此安居落戶。

山上樟木作業實況山上樟木作業實況

資料參考

伐木、運輸、製材、製紙、木材加工等產業的發達,單以檜木桶店到處林立生意行銷全台。食衣住行育樂相關產業,旅社、餐廳、百貨、戲院、酒家,如雨後春筍般紛紛開設,塑造出空前絕後的繁華景象。以''戲院''為例當時''宜蘭''才六家戲院時,羅東竟然出現七家首輪戲院,與台北、台中、台南、高雄大都會同步上映。羅東到處可見暴發戶比起有氣質沒有錢的宜蘭人他們可算是比較幸運的了。

一般家庭的生活也因到處設立木材工廠的關係,不用再燒粗糠、稻草桿,除了才好的上等材料外銷日本之外,剩下的廢材、木屑都是又香又耐火的燃料,然而家家有材燒卻苦了挑才夫失業。台灣紅檜木,讓羅東的就業人口遽增,幾乎有三分之一的人都木材為生。可觀的消費能力,自然形成農產品集散中心:商業經濟發展蓬勃快速,改變了整個地區的自然人文景觀。

政策轉型經濟轉向

木材商許一雄、八二三砲戰木材商與八二三砲戰木材商與八二三砲戰雕刻界前輩賴富生

一九八二年,林業政策改變,再種保育輕伐木的原則下,太平山停止伐木,一九八三年,林場轉型為太平山森林遊樂區,羅東的木業因而沒落,相關產業規模也逐漸沒落。經是羅東經濟命脈的森林鐵路,現在只剩幾個車站,連接各站的森林鐵道更早已拆除,鋪上柏油供一般輛行駛。夜夜笙歌的九家更是一家不剩。所幸,因檜木業打下的良好基礎並未流失,再麟葉樹哦帶動下,羅東鎮已成為蘭陽平原上最重要的商業重鎮。羅東林區管理處處長林鴻忠與莊文生一至認為未來的羅東將成為宜蘭觀光業窗口及交通地理位置很有力,不管是去冬山河、童玩節、綠色博覽會、太平山......只要是宜蘭景點都必須經過羅東,羅東的檜木歷史及種種優勢將能留住旅人的腳步。

<大地地理雜誌 秋雨文化事業 撰文古國駿 攝影周元凱>木瓜山林場(花蓮):始於1930年此區林材可直接送過花蓮港輸出日本,集材方式:台車、索道,池南以下原有6.4公里鐵路,可接東線鐵路,但於1949年遭沖毀,木材集散地:池南。山上樟木作業實況紅豆杉原木

資料參考

    台灣最早的三大林場

          阿里山林場:(始於1912年12月)是台灣最早的林場。阿里山森林鐵路是世界三大高山鐵路之一。1920年代為遠東最大集材所(集材方式;架空吊索、森林鐵道)。木材集散地:嘉義。

          八仙山林場:(始於1915年)集材方式:初期以木馬道(或土滑道)運材,利用大甲溪水流至水牛儲木場。後修築豐原至土牛輕便鐵路,土牛至山地間森林鐵路。木材集散地:1926年前在土牛,1927年起為豐原。

          太平山林場:(始於1916)集材方式:以木馬道運材,早期利用水運,後以森林鐵路蹦蹦車和流籠交替使用,到了平地再改用以輕便鐵路運材。木材集散地:1921年前在員山,之後改至羅東。

 

      陸續形成的林場

      木瓜山林場(花蓮):(始於1930年) 此區林材可直接送過花蓮港輸出日本,集材方式:台車、索道,池南以下原有6.4公里鐵路,可接東線鐵路,但於1949年遭沖毀,木材集散地:池南。

      巒大山林場(水里):(始於1933年) 望鄉山作業區置製材所、修理廠、水力發電廠,將原木製成成品後才運出,集材方式:台車、木馬道、索道,木材集散地:水裡坑今水里。

       竹東林場(新竹):(始於香杉山1940年、鹿璣山1945年),集材方式:木馬道、台車道、架空索道,木材集散地:竹東註:不以檜木生產為主力。

       林田山林場(花蓮):(始於1940年)以鐵杉最多,其次是紅檜、扁柏,集材方式:山地由台車、索道運送:森榮至東線鐵路間有2.64公里的鐵路,木材集散地:森榮。

           太魯閣林場(花蓮):(始於1945年) 集材方式:單線架空索道、台道、伏地索道。木材集散地:大昌。

       丹大林場(車埕):興起年代較晚,原來的製材所用地因政府1991公告禁伐而歇著,為能延續具時代意義,有歷史軌跡的製材所,振昌木業「孫仔海」後代子孫慨捐給政府統一規劃,周邊產業孫氏兄弟也配合規劃得很完整,現在仍在持續進行中,有待您們挖掘,走一趟值回票價。

       大雪山林場(台中):興起的年代也較晚(始於1995年)「第三次台灣森林及土地資源利用調查」的檜木林分布,會發現昔日林場與今日檜木林分布位置類似,但面積大小卻有天壤之別,即便粗估當時檜木純林僅占林場面積30%,今日檜木林面積仍是少得可憐,其中以棲蘭山區檜木原始林面積最大。(資料來源來自2005年7月號大地地理雜誌林芳儀撰文彭大維繪圖)

 

1991年正式公告禁伐天然林

木材商第二代許金龍(左)

儘管日治時期與國民政府時期,皆試圖以造林彌補,但自1912年至1991年正式公告禁伐天然林為止,短短80年間檜木林耗損之巨,仍是震天地之靈。不可諱言,在那個重視開發、把自然萬物當作「資源」的年代,台灣檜木林確實對台灣發展史產生極大影響。只是今日學習正視土地倫理、尊重生界萬物的我們,再逐一點數那80年來檜木林帶動的各地變遷時,宜以更慎重的敬意,看待檜木林的奉獻與犧牲。(資料來自2005、7月號大地地理雜誌)                  

<三義邱英花>

文章標籤

inhuac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